
考博之星——李健
2021-06-02 由:发布 浏览: 阅读次数: 次
人物简介:
李健,聊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18级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有色金属新材料,师从倪俊杰副教授。在读期间获得2018-2019学年学业奖学金一等奖。发表SCI学术论文三篇,其中2篇二区,1篇三区。于2021年录取为西安交通大学前沿科学技术研究院的博士研究生。
硕士生涯感悟:
三年的研究生生活转眼就要过去,回顾总结这三年来的学习经历,可谓有得有失,感慨颇多。研一阶段是学习专业知识的一年,授课老师们知识渊博,教学生动,气氛活跃。从微观到宏观,从理论到实践,我总是听得入迷,激起了我的科研兴趣。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实验经常性失败,加上英语基础差,英文初稿往往需要反复修改10多次,这曾一度让我怀疑自己是否真的适合走科研这条路。最让我感到遗憾的是由于我的粗心而造成时间和金钱上的浪费,科研是严谨的,而最初的我总是背道而驰,曾因操作不当造成设备损坏、调研文献不仔细导致实验白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倪老师耐心的指导和鼓励下,我调整状态,从自身找问题,完善自己。对后续的实验我放慢了节奏,实验开展之前,我往往要花费一定时间去调研,可行性分析,实验成功和失败后的下一步方案我都会写一写,然后和导师讨论,实验进度看似慢实则快。重视自己的每一个错误,每天、甚至每星期进步一点,坚持下来也是巨大的进步,慢慢蜕变,时间从来不语,却能回答所有问题。
考博经验分享:
关于考博,我个人觉得一定要早做打算,最好从研一开始准备。因为三年后考博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你在硕士阶段所取得的训练成果,包括科研素养,科研成果,表达能力等。每个学校都有自己博士招生简章和方式,需提前了解。我是通过申请考核制考取的博士,学校通过材料审核,专业笔试,综合面试三个环节对考生进行层层选拔,每个环节都会有相应的分数,分数合格者才能进入下一环节,最后按334比例算总成绩,真可谓惊心动魄。总之,打铁还需自身硬,无须扬鞭自奋蹄。
导师简介:
倪俊杰,聊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目前主要从事稀土永磁、粉末冶金、金属纳米化与复合化、金属材料腐蚀与防护等研究领域。近几年在《Materials Characterization》、《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Materials Letters》、《Journal of Magnetism and Magnetic Materials》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近20篇,申请并授权国家发明专利五项,主持科研、教研项目11项。获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和聊城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