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通知公告
首页» 通知公告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智能陶瓷材料与器件微专业2025招生简章

2025-09-17  由:发布  浏览: 阅读次数:

  一、专业简介

  当今世界,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日新月异,智能材料作为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生物医疗、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基础,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中,智能陶瓷材料因其独特的电、光、声、热、力及其耦合效应,成为实现感知、驱动、控制、存储等“智能”功能的关键载体,广泛应用于高性能传感器、智能驱动器、微电子器件、物联网终端、新能源装备等尖端领域。聊城大学智能陶瓷材料与器件微专业高度融合了材料科学、电子工程、物理化学和人工智能等多学科知识,旨在打破传统专业壁垒,为学生提供一个聚焦前沿、交叉融合的学习平台。我们将通过理论教学、虚拟仿真、创新实验、工程实践相结合的方式,面向智能陶瓷材料与行业培养具备智能陶瓷设计、先进制造及器件集成跨学科协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智能陶瓷材料与器件微专业依托于山东省高校敏感材料与器件特色实验室,现有教学实验室面积2000余平方米,与山东国瓷功能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泰山体育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共建大学生实习实践基地20余个,搭建了课堂教学与产业需求的桥梁。现有专任教师22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10人,研究方向涉及信息功能材料与器件、高性能发光材料、材料计算等领域。

  二、培养目标

  智能陶瓷材料与器件微专业旨在培养德才兼备,具备智能陶瓷材料与器件扎实理论基础、跨学科整合与创新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学生能够掌握智能陶瓷材料与器件的原理、表征与应用,融合材料、物理、电子和信息等多学科知识,初步形成“材料-器件-系统”一体化设计与人工智能应用能力,并通过实验实训提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实践能力,成为未来科技产业急需的跨领域紧缺人才。

  三、课程设置

  本微专业设置六门课程,包括基本素质提高课程、专业技能训练课程、人工智能应用课程及综合实践课程。

  (1)《智能陶瓷材料科学基础》

  本课程系统介绍压电、铁电、热释电、半导体陶瓷等功能陶瓷材料的基本原理、结构性能与典型应用,为后续器件设计、制备工艺及跨学科应用提供重要支撑。

  (2)《智能陶瓷材料设计基础》

  本课程重点培养学生掌握功能陶瓷材料的跨尺度设计方法、性能预测及优化策略,具备压电、铁电、热释电、半导体陶瓷等器件的模拟与设计能力。

  

  (3)《智能陶瓷与器件先进制造》

  本课程系统介绍智能陶瓷材料与器件的先进制备工艺、加工技术与集成方法,涵盖流延成型、丝网印刷、3D打印、薄膜沉积、共烧技术及微加工等关键制造工艺。

  

  (4)《智能陶瓷与器件现代测试技术》

  本课程系统介绍智能陶瓷材料与器件的结构与性能测试方法,主要涵盖结构测试所使用的扫描电子显微分析、透射电子显微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等方法及压电、铁电、热释电等电学性能测试方法。

  

  (5)《智能陶瓷与器件综合实验》

  本课程系统介绍智能陶瓷材料的制备、性能测试、器件设计与集成等实验内容,培养学生从材料合成、结构与性能测试到器件设计与制作的动手能力。

  (6)《智能陶瓷传感器工艺实训》

  本课程以典型的压电、铁电陶瓷传感器为核心对象,通过项目式教学,系统训练学生掌握流延成型、电极制备、极化处理、封装测试等关键制造工艺,培养在智能传感、物联网等相关领域从事工艺开发、质量控制和产品创新的实战能力。

  

  四、教学安排

  本微专业总学分为12学分,总学时为192学时,包括96个理论学时,96个实践学时。实施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智能陶瓷材料科学基础》《智能陶瓷材料设计基础》《智能陶瓷与器件现代测试技术》三门课程计划于2025-2026学年秋季学期开课,《智能陶瓷与器件先进制造》《智能陶瓷与器件综合实验》《智能陶瓷传感器工艺实训》三门课程计划于2025-2026学年春季学期开课。

  五、缴纳学费

  本微专业按照我校相关规定,根据学分收取学费,每学分收费标准为100元/学分。

  六、学制、成绩及证书

  本微专业修读时间为1年。学生结业需修满12学分。修满规定的结业学分,授予聊城大学智能陶瓷材料与器件微专业结业证书。学生成绩实行单独管理,不计入主修专业成绩单。

  七、招生对象及要求

  本微专业面向本校对智能材料具有浓厚兴趣的大二及以上年级的在校本科生招生。

  八、班级管理

  本微业为学生配备班主任和学业导师,全程指导学生的学业和职业规划。

  联系人:李老师(15553279533)、齐老师(13969580055)

  联系邮箱:859471725@qq.com

  欢迎加入“智能陶瓷材料与器件”微专业报名交流群(QQ群号:866652843)

  

(审核人:梁艺璇)